1.我們在進行閱讀時,經(jīng)常一邊看書,一邊在書上勾勾畫畫。這種學習策略屬于( )。
A.精細加工策略
B.復述策略
C.組織策略
D.調節(jié)策略
【答案】B
【解析】復述策略是一種促進陳述性知識學習的策略,指為了保持信息而對信息進行多次重復。常見的復述策略就是劃線。故答案選B。
2.“為人師表”體現(xiàn)了教師勞動的什么特點( )。
A.示范性
B.復雜性
C.創(chuàng)造性
【答案】A
【解析】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是指教師的言行舉止,如人品、才能、治學態(tài)度等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教師勞動手段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示范作用。故答案選A。
3.“矮子里找高個”“水漲船高”是一種( )。
A.相對評價
B.絕對評價
C.定性評價
D.定量評價
【答案】A
【解析】相對評價是在評價對象的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個體為基準,然后把各評價對象與基準進行比較,確定每個評價對象在集合中所處的相對位置。絕對評價是在評價對象的集合之外確定一個標準,被稱為客觀標準。評價時,把評價對象與客觀標準進行比較,從而判斷其優(yōu)劣。“矮子里找高個”“水漲船高”屬于相對評價。故答案選A。
4.下列不屬于學生認知方式的差異的是( )。
A.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
B.內傾型和外傾型
C.具體型和抽象型
D.沉思型和沖動型
【答案】B
【解析】認知方式也稱為認知類型或認知風格,它是指個體進行信息加工時,通過知覺、記憶、思維等內在心理過程在外顯行為上表現(xiàn)出來的習慣性特征。它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的特點。目前研究較多的是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認知方式、沖動型與沉思型認知方式、輻合型與發(fā)散型認知方式。具體型和抽象型也屬于認知方式的差異。內傾型與外傾型屬于性格的類型差異,而不屬于認知方式差異,故答案選B。
5.皮亞杰研究道德發(fā)展的主要方法是( )。
A.自然觀察法
B.實驗室實驗法
C.兩難故事法
D.對偶故事法
【答案】D
【解析】對偶故事法是皮亞杰研究道德判斷時采用的一種方法。他利用講述故事向被試提出有關道德方面的難題,然后向兒童提問,利用這種難題測定兒童是依據(jù)對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依據(jù)主人公的行為動機作出道德判斷。故答案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