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同看電影、看錄像、聽音樂會有很大不同。后者是一塊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而前者只是孤燈下的一盞清茶,只可獨啜,仿佛傾聽一個遙遠的靈魂對你一個人竊竊私語,他在不同的時間對不同的人說過同樣的話,但此時你感覺他只在為你而歌唱。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恰當的是:
A.在閱讀中最能體驗孤獨的滋味
B.閱讀的收獲難以與人分享
C.閱讀的樂趣來源于內心的體會
D.閱讀的魅力需獨自品味
【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閱讀與看電影、看錄像、聽音樂會不同,下文針對二者進行了對比,強調閱讀“只可獨啜”,同義替換,D項符合文段重點。
A項,表述錯誤,原文說的是閱讀本身是一種孤獨的方式,而非最能體驗孤獨,故排除A選項。
B項,屬于無中生有,故排除B選項。
C項,表述不夠準確,作者在文段中所強調的體會也是圍繞“獨自一人”“孤獨”的體會,C項沒有點明文段重點,故排除C選項。
故本題答案為D選項。
【知識點】關聯(lián)詞中心理解
2.新的知識環(huán)境,多學科的相互滲透,會深入影響歷史學的表達方式。傳統(tǒng)歷史學雖然也強調關注底層和民眾,但受資料、手段制約,過往的歷史學主體一直主要限于精英階層?;ヂ?lián)網、大數據,以及社會學、歷史人類學的發(fā)展與滲透一定會改變傳統(tǒng)歷史學的表達方式。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社會學的故事性敘事,也一定會讓歷史學作品更活潑更有趣。
以下概括文中未涉及的是:
A.傳統(tǒng)歷史學的研究較少關注底層民眾
B.互聯(lián)網發(fā)展激發(fā)了民眾研究歷史學的熱情
C.歷史學著作的表達方式應該活潑有趣些
D.歷史學研究可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
【答案】B
【解析】選項與原文一一對應。B項,“激發(fā)了民眾研究歷史學的熱情”文段未提及,無中生有,B項當選。
A項,對應文段第二句“傳統(tǒng)歷史學雖然也強調關注底層和民眾,但受資料、手段制約,過往的歷史學主體一直主要限于精英階層”,A項表述正確,故排除A項。
C項,對應尾句“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社會學的故事性敘事,也一定會讓歷史學作品更活潑更有趣”可知,C項表述正確,故排除C項。
D項,對應“互聯(lián)網、大數據,以及社會學、歷史人類學的發(fā)展與滲透一定會改變傳統(tǒng)歷史學的表達方式”以及尾句“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社會學的故事性敘事”說明歷史學研究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D項表述正確,故排除D項。
故本題答案為B選項。
【知識點】細節(jié)理解
3.前顳上回是位于耳朵上方的一小塊腦組織,左右各一個,主要負責聲音信號的處理,和語言能力有關。“人的左腦負責語言和邏輯思維,右腦負責空間意識和直覺”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原因就在于左右腦前顳上回的神經結構有所不同。左腦前顳上回向其他部位伸展的神經樹突數量較少,長度也較短。這樣的結構提高了神經信號的傳導速度,卻降低了信號來源的廣度。右腦前顳上回則正相反,向外伸展的神經樹突數量較多,走的距離也長,這樣的結構犧牲了神經信號的傳導速度,卻讓右腦接收信息的來源更廣,可供選擇的信息更多,更容易找出隱藏在大腦深處的被遺忘的信息,而靈感就是這么來的。
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相符的是:
A.人的左右腦對語言能力的分工不同源于左右腦結構的重大差異
B.靈感來臨時,右腦前顳上回比左腦前顳上回更活躍
C.由于右腦前顳上回的神經樹突數量多、距離長,因而右腦的反應速度比左腦慢
D.靈感與以往知識或經驗的積累有關
【答案】C
【解析】選項與原文一一對應。C項,根據“右腦前顳上回則正相反,向外伸展的神經樹突數量較多,走的距離也長,這樣的結構犧牲了神經信號的傳導速度”可知,右腦的神經信號傳導速度比左腦慢,選項表述與文意相符,C項當選。
A項,根據“原因就在于左右腦前顳上回的神經結構有所不同”可知,是“左右腦前顳上回的神經結構”不同而非“左右腦結構”,偷換概念,故排除A項。
B項,文段尾句介紹了靈感是怎么來的,并指出“右腦接收信息的來源更廣,可供選擇的信息更多,更容易找出隱藏在大腦深處的被遺忘的信息”,但這無法判斷右腦前顳上回是否更活躍,無中生有,故排除B項。
D項,根據尾句可知,靈感與“大腦深處被遺忘的信息”有關而非“知識或經驗的積累”,偷換概念,故排除D項。
故本題答案為C選項。
【知識點】細節(jié)理解
4.在解構主義盛行的文化背景下,在功利取向為主導的市場經濟下,人們缺乏理性向道德妥協(xié)的意識,我們常迷信于理性的算計,從而使信仰與道德日漸荒漠化,信仰的缺失也必然會造成人無法對生命的意義和生活進行完整的解讀,缺少對規(guī)則的敬畏,從而信仰被理性“殺死”。
作者通過這段文字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A.理性和信仰的相互對立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標志
B.在現代社會,理性需要向道德妥協(xié),人需要有信仰
C.迷信理性,會導致信仰缺失、道德淪喪
D.在現代社會,道德和信仰的形成非常困難
【答案】C
【解析】文段開篇提到“人們缺乏理性向道德妥協(xié)的意識”,后文具體闡述了迷信理性的后果,即會造成信仰和道德的缺失。而信仰的缺失則會造成無法對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完整性進行解讀。由此可見,文段主要強調的是太過迷信理性所造成的影響。C項是對文段中心內容的同義替換,故C項當選。
A項,“現代社會的一個標志”無中生有,文段并沒有提及,故A項排除。
B項表述的是做法,文段并沒有提及“理性需要向道德妥協(xié)”,屬于無中生有,故B項排除。
D項,文段強調的是迷信理性對信仰和道德影響,而“道德和信仰的形成”與文段無關,故D項排除。
故本題答案為C選項。
【知識點】關聯(lián)詞中心理解
5.為了躲避天敵和高溫日曬,許多候鳥遷徙時選擇夜間飛行。當必須飛越某些天然地理屏障如墨西哥灣時,他們甚至會不眠不休地連續(xù)飛行24小時。與人一樣,長期缺乏睡眠會令鳥兒極度疲憊,靈活性降低,這必然導致它們在中途休息時面臨更大的危險。然而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候鳥們自有一套聰明的解決辦法??茖W家觀測了7只捕獲到的斯文氏夜鶇,發(fā)現這種慣常夜間飛行的候鳥白天休息時并非完全放松,通常會睜著一只眼睛。而腦電波也顯示,它們只有半個大腦處于標準休眠狀態(tài)。
下列哪項最適合這段文字的標題?
A.半夢半醒之間
B.斯文氏夜鶇的秘技
C.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D.你的夜晚,我的白天
【答案】A
【解析】文段先是介紹候鳥遷徙時多選擇夜間飛行,而且強度極高,面臨的危險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之后則通過轉折詞“然而”引出文段重點,指出候鳥們?yōu)榱艘?guī)避風險,眼睛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大腦也是只有半個處于休眠狀態(tài)。說明候鳥遷徙時,為了規(guī)避風險,處于半夢半醒之間,A項當選。
B項,“斯文氏夜鶇”為例子,故排除B項。
C項,概括片面,除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有大腦處于半休眠狀態(tài),故排除C項。
D項,和文段內容無關,故排除D項。
故本題答案為A選項。
【知識點】標題中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