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破除,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日本高清另类HD在线,亚洲无码高清在线观看影院

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首頁> 重慶 > 教師招聘> 備考干貨
教招考試必背考點——常考人物篇(陶行知)
2021-07-12 16:33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畢業(yè)于金陵大學(1952年并入南京大學)文學系,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zhàn)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務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干事。先后創(chuàng)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


 

陶行知的??贾R點

 

?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是杜威的學生,杜威提出過: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的觀點,陶行知則提出了與之相似的觀點。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三大主張。

 

?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jié)合才能發(fā)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于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是“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學到老,活到老。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來源于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的。

 

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

 

“社會即學校”是與“生活即教育”緊密相聯(lián)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義的不同說明,也是它的邏輯延伸與保證。因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會生活,所以“整個社會的運動,就是教育的范圍,不消談什么聯(lián)絡而它的血脈是自然相通的”。

?教學做合一

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diào)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考查方式如下

●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 巴甫洛夫 C 陳鶴琴 D 陶行知

 

?程序教學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生教育思想和實踐的表達,他以這樣的赤子之心,為中國教育探尋新路。陶行知去世的次日,中共的挽聯(lián)是:“中國人民教育旗手,民主運動巨星”
關于這句話。常常被用來顯示教師崇高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考查方式如下:
●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條體現(xiàn)了教師的( )素養(yǎng)。
A.教育理論知識
B.崇高的職業(yè)道德
C.文化學科知識 
D.過硬的教學基本功

 

關于陶行知的思想主要是以識記為主,同時應注意與杜威的思想進行區(qū)分。

 

關注更多教考信息:高正教師APP(一鍵下載)

微信公眾號訂閱:重慶市教師招聘網(wǎng)(cqjsgz)

在線備考答疑QQ群:956811699(客戶端一鍵進群)

Copyright 2021 高正創(chuàng)新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備19003606號-1 渝公網(wǎng)安備 50010802004932號